进入三月,全球疫情的发展态势日渐复杂,与旅游挂钩的企业更是举步维艰。今天,携程CEO孙洁就在一封内部信中说,为了做好长期战“疫”的准备,从本月开始她与James梁建章将0薪,公司高管层自愿降薪,最低半薪,其他员工暂缓涨薪,只有服务部一线员工可正常调涨薪资。
当前业务停滞的情况下,保住现金流的安全才能让企业活下来,为了延长现金流的使用时间,一些公司不得不选择从削减人力成本开始,或是冻薪降薪、或是狠心裁员,这其中不乏能看到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性企业。
旅行需求骤减 航司“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疫情蔓延让航司停飞的范围越来越大,而由于旅行需求的下降,各航司不得不用廉价包机、“白菜价”机票来吸引旅客。截至目前,多家国际航空公司宣布裁员、无薪假,“勒紧裤腰带”应对危机。
今天,新西兰航空宣布撤消其2020年全年业绩预测,原因是新冠疫情持续时间长短与规模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新航CEO Greg Foran已主动提出将其基础工资减少15%左右,同时高管团队自2019年5月以来的工资冻结将延长。7日,法航荷航集团发布通知,为员工提供“无薪假期”,希望员工暂时请假或减少工作时间。类似的如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冻结招聘计划,鼓励员工休无薪假期;阿联酋航空公司建议员工休长达一个月的无薪假期;国泰航空公司强制要求员工“享受”三周无薪假……相比裁员来说,似乎带着“休假”性质的停工听起来更容易让人接受。
(图源:法航荷航集团)
另一些经营状况不佳的航空公司,则只能选择裁员。菲律宾航空2月28日表示,决定裁员300名员工,包括地勤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香港航空计划裁员400人;以色列航空考虑裁员1/6(1000人)……
据俄罗斯塔斯社报道,中国的航空公司如南航、海航正在计划解雇俄罗斯飞行员,并在总体上减裁外籍飞行员,但目前航空公司方面并没有发布确切消息。3月3日晚,有网友在社交媒体曝出一张“南航集团经营极度苦难应对方案宣贯会”的照片,并配文“航空公司全面降薪了。” 南航方面回应称,该会议只是正常内部会,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事实上南航的经营状况还不能称得上“极度困难”,但不难看出南航对于疫情影响具有更长远的预测和考量,或许接下来的几个月,全球航空业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图源:网络)
昔日黑马风头不再 OYO裁员中国区占6成
在去年以“黑马”之姿冲进酒店圈的OYO,在疫情之下同样撑不住了。据公司年度财报显示,OYO在2019年的综合亏损高达3.35亿美元,相比2018财年的5200万美元,整体增长了6倍以上。最近,外媒爆出OYO将在中国、美国及其本土(印度)裁员5000人,其中仅仅中国就占到了3000人,而专注下沉市场的EGM(新型增长市场)部门被“整锅端”。
(图源:视觉中国)
自2017年OYO进入中国到2019年底,OYO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入驻中国338个城市,以下沉市场为主要战场,基本覆盖了中国的3-5线的中小城市,酒店数量超过1.9万家,客房数量超过78万间。一路高歌猛进疯狂扩张的同时,OYO在去年中国区员工曾经一度达到了一万人,但是由于公司管理层频频更换、业务混乱,OYO在中国一直没有赢得市场的信任,负面新闻频出。去年推出2.0模式后,OYO试图用标准化加强对于单体酒店的控制,但实践情况不佳,既完不成OYO为业主制定的保底金额,一改再改的规则也引起了酒店业主的强烈不满。
OYO在非印度区域的表现不佳,国际区域的亏损占到将近2/3,这使得它的“金主”软银向其施压,要求OYO在2020年3月31日前逐步淘汰掉未能盈利的合同或业务,作为扩张势头最猛烈的区域,未来OYO中国可能会遭遇一场 “大换血”。
OTA、打车巨头“瘦身” 疫情下谋求健康发展
不仅是航司和住宿业,人们耳熟能详的在线旅游巨头Expedia Group也宣布了12%的大裁员,影响约3000名员工。尽管Expedia没有将裁员与疫情联系在一起,但Expedia高管曾称疫情给公司的利润前景增加了“不确定性”。
在Expedia发给全球员工的电子邮件中写道:“……我们一直在以一种不健康、无纪律的方式追求增长。”去年年底,Expedia的高层出现了大动荡,因管理层和董事会在战略上出现分歧,使得CEO Mark Okerstrom和CFO Alan Pickerill双双辞职。根据Expedia去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数据,2019年总收入同比增长了8%;净利润同比增长39%,比分析师的预期低了一半。
Expedia的董事长Barry Diller在近日的一份声明中表示,他的预计目标是在2020年节省3亿至5亿美元的运行成本。由此可见,Expedia探索业务重组、增加盈利的计划可能从去年就已经启动,而“裁员”只是最后一步行动。
(图源:网络)
全世界最大的网约车公司Uber也面临了重重危机。在3月2日该公司提交的年度财报中,Uber首次提到了新冠病毒给公司业务带来的“重大风险”,包括公众对疫情的恐惧、疫情高发地如北亚地区的业务下滑等等。早在2月初,Uber关闭了洛杉矶客户支持中心的办公室,裁员80位,但当时Uber未对裁员一事发表评论。据悉,Uber在2018上市后始终没有实现盈利,为了削减开销已经累计裁员超过1000名。
在这场疫情引发大规模“失业”中,雇主和员工双方都承担了很多压力,一些公司倒下了,一些公司不得不通过裁员维持生计,可能是迫于时局的压力,亦有可能是早有打算,通过疫情给自己“找台阶下”;但我们也能看到不少企业做出不裁员的承诺,通过高层降薪、开发新业务的方式和员工们共度时艰。
由此可见,裁员不是唯一的出路,在上周的旅业战疫直播间中,资深律师杨树林先生也就疫情之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技巧给出了几点建议,他建议大家积极组织培训学习,对于不愿意参加的员工可以协商离职,想保留的骨干可以考虑解除劳动合同+发放生活费+领取失业保证金,疫情过后再协商入职,灵活变通。
从根本来讲,裁员只是一时舒压的途径,疫情结束业务重启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否还具备抗打击能力,是否有准备好积极的应对策略,这是需要所有企业好好反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