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成绩单:
3小时后,27名消费者购买了这场用于情感测试的“未知旅行”产品。12个小时之内,活动相关文章,微信总阅读量已超过500万。经过咪蒙、张佳玮、Ayawawa等大V的热捧,仅在微博话题的阅读量就超过了1.3亿。
核心洞察:“旅行是检验感情的唯一标准”
蚂蜂窝此前公布的《自由行情感报告》显示,9成恋人认为共同旅行是检验“真爱”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方式。当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契合度,希望找到那个“对的人”。对此,旅行的性价比最高。一至两周,置身于陌生的、充满变化和挑战的环境,人的本性得到80%的暴露,是不是碰到了对的人几乎可以得到答案。
蚂蜂窝的营销野心也深藏于此:那些对爱情没有信心的青年男女,彼此检验情感的方式不再是昂贵的钻石,而是在蚂蜂窝订购一款任意目的地、任意时间的旅行产品。
瞄准年轻群体:
蚂蜂窝这次事件,主要目标受众是80、85后一代的主流自由行消费人群,他们相对购买力较强,对于生活方式有一定的追求。随着90后、95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主流,蚂蜂窝所推崇的新潮旅行体验,无疑是在传统的OTA的货架上难以完成销售的产品——它们会因为过于个性而被货架下沉。
敢于尝鲜:
蚂蜂窝早就开始力图打造新玩法,如此前推出中国首个以“两栖旅行”(蛙跳式旅行)为主题的旅行线路——“穿梭比利时”骑行之旅。从2016年夏天开始,痛仰乐队、赵子琪等明星线路规划师,也将和蚂蜂窝一起打造专属旅行线路,持续为中国旅行者提供新鲜、新潮的自由旅行产品和旅行体验。
蚂蜂窝联合创始人、CEO陈罡称:“随着中国人的消费升级,传统OTA时代渐近黄昏,旅游行业即将迎来全新的自由行时代——其标志便是旅行者在跟团游和标准化两个维度上的需求呈弱趋势状态,相反,自由行和个性化旅行需求的开始井喷。”
与之类似,不久前的新世相和航班管家合作的“逃离北上广”营销活动,成绩同样不俗——未知目的地,作自己的主,4小时后逃离北上广。
根据“新世相”后台的数据统计,截止当天下午14点30分,阅读突破100万,文章下方评论5200条,涨粉近10万。“新世相”后台收到8万多条留言,其中,按指定要求回复“逃离北京”的有13505人,回复“逃离上海”的有11568人,回复“逃离广州”的有5583人,总计3万多人。
话题方面,无论是微信,微博,都刷爆啦,微博阅读量突破1400万,以007微信朋友圈2500人统计,超过50%发布相关信息,同时有三大直播平台,保守估计参与人数超过200万。
互联网时代,旅游企业如何玩转营销?这些成功案例似乎有着不小的借鉴意义
足够的预热
保障营销活动的曝光率,就能达成一半营销效果。早在9月7日的零点,“蚂蜂窝自由行”的微信公众号就发出了一条文章《再见了》。这条类似小编诀别的微信,内容只有17个字:“我要用一段未知的旅行检验未知的感情。”“逃离北上广”事件营销活动,主战场在微信,却也经过足够的预热。比如,新世相在7号当晚推送一篇内容摘要为“明早8点,我带你马上离开”的文章,获得超8万阅读量。
情怀至上 直击痛点
一场不顾一切的旅行,总能激发人们的原始冲动和荷尔蒙。无论是“3小时之后的未知”,还是“4小时之内的说走就走”,这些都是利用情怀煽动的一种现象,主题中宣称的“逃离北上广”、“旅途中检验情感”都很容易触动现代都市人群的痛点。好的营销事件总能形成人们的深刻共鸣。
精准的用户分析
蚂蜂窝自身的大数据优势在营销活动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早在2014年时,蚂蜂窝已经变成一个Data Company,每天有数百万来自全球各地的用户,在不同地方和我们分享他们的照片、游记、心情、攻略。蚂蜂窝现在每天拥有300万的用户,累计1亿的注册用户。
规则简单 行为引导力强
任何一个成功的事件营销案例,都具备超强互动性,且互动规则越简单明了越容易吸引用户。“逃离北上广”事件营销的规则十分简单,直接指明活动时间、用户参与活动方式、以及明确指令“马上行动”,都是影响事件营销案例成功的因素之一。
内容+运营 提高品牌曝光度和转化率
“逃离北上广”事件营销,只能算是新世相的成功,对于航班管家及一直播而言,可能称不上有收获。二位都步入了事件营销误区,并没有很好利用营销事件提高品牌曝光度和转化率。
而反观蚂蜂窝,互联网生意的本质就是“连接”,攻略内容的“如入口”加上大数据的“黑科技”,能有效弥补搜索框和货架模式的不足,将新鲜且极具个性化的旅行体验与用户需求更好地连接。
蚂蜂窝显然会把“未知”的故事讲下去。他们宣布将在接下来的每个月27日,都给未知消费者提供一款“未知旅行”产品——而这些营销事件背后,同样是“内容入口”对于整个在线旅游交易模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