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2015年3月刊 > TLD-15-03-06 > 正文

风起于青萍之末,旅行社找得到风口吗?

2015-03-06 18:25:31  |   来源:

摘要: 说古道今前,我们先来聊点家长里短吧。(详见PDF刊第2页)

作者:孙明   字自知,号崇文花市草民,来自旅游业

 

古人说:风起于青萍之末

 

说古道今前,我们先来聊点家长里短吧。

 

昨晚睡前看到老父亲发来的微信,只一张照片如下(老人眼已花,会用微信但不愿写字,一张照片只想表达两个字:平安!

 

 

这不就是一群人聚餐吃饭吗,有啥好看的?

 

照片背后有个小故事,是关于家父的。

 

老父亲在3月1日就开始了东南亚四国背包之旅,预计4月10日回国。他和几位驴友先坐火车到广西南宁,之后陆路前往越南河内。这张照片是3月4日晚在越南和驴友们聚餐时的照片(右三着红马甲者为家父)。

 

再看看老爷子的旅游史吧。

 

老爷子已年近古稀(是40后)。从退休后就开始背包游,几乎走遍了国内各省区,在经历了西藏等地的高海拔背包游后,不跟团旅游的勇气越发大,雄心也不断壮大。

 

从13年开始出境背包游,历经40多天从北到南走遍泰国;14年花两个月(10月到12月)时间从西藏出境,翻越崇山峻岭,游历尼泊尔,一路从北向南走过印度,游走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后回国。回国后没几天,陪我背包去韩国旅游,还没有过元宵节就又背起包出国旅游了。

 

其实对于老人的出境背包游,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了。但看到这张照片我还是吃了一惊。开始还以为只有我爸爸这么一位花白头发的老者,没想到好几位老年人出国旅游采用了背包自助游的形式?!这些老人远不如年轻人身体好,也不懂英语,也不是去度假,而是把钱和时间花在旅途中,享受出国旅行这个过程的。

 

这张照片带给我的思考是?

 

之前在媒体上看到过退休老人背包自助游欧洲,花甲背包客等报道,只以为是个例,不具有代表性。后来在帮父亲做路书时偶有看到老年人写的出境背包自助游攻略,但也没有太当回事。今天看到这张照片突然感到:中国还是有一些待开发的细分旅游市场吧?中国的旅游市场远比想象的和各机构预测的要复杂巨大吧?

 

像老父等背包客在当地吃\住\行\游\娱等都是直接在目的地消费的,未通过中介机构预订,估计也无法计入各单位的统计数据。国人的旅行需求到底有多大,旅游消费能力到底有多强,总是个未知数。估计永远也统计不清。(老父本次出境旅行记录只有中国的边检\涉及各国的使领馆\海外住宿单位等处有,国内的旅游部门和研究机构能否统计到不详。)

 

这个照片多少展示出了某类市场的端倪吧?

 

我就想说:风起于青萍之末,不看数字看老头也知道中国现在的旅游热度了吧?也能了解到中国旅游消费市场有多么旺盛了吧?

 

旅行社找风口求变革之道

 

自从世界有了雷军,大家都在找风口。就因为雷军说:“一头猪在风口,台风大,它就能飞起来。”

 

我不知道行业的风口在哪里,也没那个本事看到。

 

我能看到的是:很多旅行社就是喜欢泥古不化,一边顽固保持着做代理的思路(一手买入目的地资源一手卖出),另一边又抱怨着互联网大潮带来的危机而不动脑子思考,不开脑洞不钻研业务。

 

百度百科上说:因托马斯库克对世界的贡献,英国出了两篇评论说,他伟大之处就是发现一个需求,并且加以满足。这种需求不言而喻叫旅游,这种满足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是按照市场的需求研究产品,这位经营一辈子旅游业的库克先生,以他伟大的业绩给我们提供了契机,就是旅游从业人员必须不间断的发现游客的新兴趣。

 

百年前的古人都知道,旅行社不是个二道贩子(代理)那么简单,不只是把旅行相关的资源一手买入,包装下卖给有旅行需求的人。旅行社做的是:不断地发现游客需求,不拘泥于即有的模式,满足游客需求并从中盈利。

 

机会(或说风口)无论显性的还是隐形的,总是有的。

 

既然机会总是有的,抓不抓,怎么抓,那就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您可能感兴趣的相关资讯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评论仅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编辑原创

浪漫马来,造就梦幻蜜月
来浪漫的马来西亚 享受浪漫蜜月时光
专访 | 帝国大厦观景台总裁:“我们的友...
帝国大厦,以其超过92年的品牌历史,已经牢牢成为“纽约市的代名词”。因此,来...
    关注我们+

精选最有价值要闻,每周定期发送。预览最新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