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文旅产业就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下,最受关注的热门朝阳产业。如何让文化休闲+旅游业变成1+1大于2的新故事,互联网浪潮,显然是最好的说书人。
放眼全球化浪潮,旅游始终是其中收益的佼佼者。根据世界旅游城市联合(WTCF)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0)》显示,2019年全球旅游总人次为123.1亿人次,较上年增长4.6%;全球旅游总收入为5.8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6.7%。
专注国内,文旅结合将会让产业迈上新台阶。根据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召开的2019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5.6万家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2187亿元,同比增长7.6%;国内旅游总人数达到约45.97亿人次,同比增长8.8%。
而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未来10年,文旅市场规模预计达 30万亿-50万亿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也提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面对这样广阔的未来,如何通过数字文旅领域切入,就成为了现今互联网巨头们的集体必修课。
阿里巴巴和腾讯,在这场发力万亿级文旅市场的比拼中,短兵相接——
前后脚成立研究机构
押注未来野心初现
2019年12月20日,腾讯公司在腾讯文旅主办的2019年腾讯文旅产业年会上,宣布成立中国首个科技+文旅融合创新研究机构:腾讯文旅产业研究院。研究院通过聚焦科技+文旅融合创新领域,致力于推动腾讯公司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文旅场景。
(来源:腾讯新闻)
紧接着一周之后,2019年12月27日,中国旅游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调查实验室、阿里巴巴集团三方宣布联合组建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据介绍,实验室将在旅游舆情监测系统、全国低价游管理系统、游客体验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组成专业委员会,并吸收文旅主管部门、文旅企业及相关机构为实验室成员,构建多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平台,为国家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建议和政策咨询,推动文旅企业转型发展和融合创新。
(来源:阿里巴巴)
同是成立研究机构,腾讯与阿里的目标都很高调,助力旅游产业智慧升级,着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大方向也一致。
时间线上,巨头们你追我赶,丝毫不敢怠慢。
项目类型各有所长
“一机游”PK“一脸游”
腾讯目前落地的文旅项目,包括了数字故宫、赫尔辛基城市锦囊这种智慧文旅服务应用和案例打造。
更深度的全域智慧文旅系统打造,则体现在了之前大热的“一部手机游云南”项目上。这个由云南省政府与腾讯联手打造的“游云南”APP,截止2019年5月1日用户人数超过240万,小程序及APP服务人次超过2300万,月活跃用户超过50万。
(游云南App)
而阿里巴巴1+8文旅数字经济体计划中,阿里云联合天猫、高德、飞猪、蚂蚁金服、钉钉、饿了么、友盟+ 、大文娱等八大阿里巴巴涉文旅业务宣布,将联合服务以景区、乐园、场馆为首的文旅产业。
同时,阿里巴巴还发布了与颐和园合作的落地项目,采用阿里云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助力公园智能服务建设,游客体验和数字化运营的升级。未来将逐步推进智能客服、智慧导览、智慧厕所、文创商城等公众服务,构建和完善物联网平台、景区可视化等一系列数字化运营模式。
除此之外,阿里巴巴与环球影城的合作,也颇受业内瞩目。在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的介绍中,阿里巴巴希望通过与北京环球度假区的合作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主题公园。那将是一个可以“一脸游”的园区,通过支付宝,在入园、置物柜使用、快速通道以及购买商品和餐点等场景均可“刷脸”……且未来还有更多数字化的体验与精细化的运营服务。
(图片来源:联合早报)
在落地项目上,腾讯来势汹汹,阿里也不甘示弱。
未来计划明晰
文旅产业或成最大赢家
纵然未来文旅产业潜力无限,但整个产业生态数字化,仅仅只是2019年才开始显现。也就是说,互联网巨头们的文旅之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要走。
腾讯文旅的未来目标,是“通过用户端+管理端+服务端实现资源的高效率营销和管理”,引领文旅行业数字化升级。而阿里文旅也同样提出了“让旅游智慧化”,并且希望未来一年能完成15个省份、150家5A景区的合作,沉淀出至少10个可以规模化复制的行业标杆联合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两大互联网巨头的入局,让未来文旅产业的升级充满看头。不仅仅是一部手机游遍中国,或者刷脸付尽所有账单,数字化文旅产业的未来,一定会充满意想不到的惊喜之处。
而随着互联网企业大刀阔斧的狂奔,各地文旅产业与消费者,或许才是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