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旅游业进入疫情停摆期,旅业人就开始了漫长的煎熬。从国内爆发疫情到有效遏制,再到国外疫情爬坡,旅业人的心被紧紧揪住。面对一片阴霾的旅游业,究竟如何做才能携手共度难关?为此,旅业链接(Travel Link Daily)特地基于调研结果制作了本篇报告——深入洞察后疫情时代,旅游业者疫情应对措施及信心恢复情况。
01 调研人群基本画像:
组团社业者占半数,“旅业老江湖”袒露心
本次报告通过问卷调研的形式收集了来自全国21个省份以及香港和海外的一百余份样本,涵盖了旅游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从业者。
近9成的受访业者在旅游行业至少有三年以上从业经验,其中更有4成有超过10年以上的从业经验,可谓是“旅业老江湖”,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但本次新冠疫情的影响,依然超出了这些旅业老兵们的预料。
旅游业者从业年限分布情况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大部分参与调研的业者来自华北、华东、华南这三个旅业热门区域。在行业分布上,组团社的业者占比51.9%,占据了大头。
旅游业者地域分布情况
旅游业者职业分布情况
02 旅业疫情应对措施:
停摆时刻也要积极充电,布局未来应对挑战
疫情期间,旅业链接连续上线了三十三篇系列报道,密切关注着自疫情发生后旅游业从业者的经历和应对措施。而从这次的调查数据上来看,仅有33%的从业者,开辟了副业。一度被炒的非常火爆的“卖菜”、“卖货”、“做微商”等等入行门槛并不高的副业,显然并不能完全满足旅业从业者的就业热情。虽然近六成从业者选择坚守从事旅业的初心,但仍有8.5%的受访者表示已经准备转行。
从业者是否在疫情期间转行/开辟副业
除了从业者个人的应对,旅游业产业链内的各个公司与组织,也在经历着艰难的复苏之路。在此次调查中,仅36.8%的从业者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没有裁员/降薪,其余大部分从业者都经历了一波裁员/降薪潮,且其中尤以航空公司和旅行社受影响最为严重。
公司是否在疫情期间裁员/降薪?
通过交叉对比我们发现,虽然降薪的从业者比例最高,但是降薪的从业者坚守旅业的人数也最多。很明显在疫情爆发的市场困境之下,大部分从业者仍旧愿意和公司一起共度难关。
从业者及公司都做了哪些具体的应对措施?大部分参与调研的从业者表示:在疫情爆发后,正常的业务处于停滞状态,大部分从业者基本上忙碌于“为同业客户售后服务坚持”、“积极处理退单退款”、“加班处理汹涌的OTA退票”,妥善处理在疫情期间受损的客户及订单,是第一要务。
除此之外,积极乐观的从业者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清闲。“充电”成了大部分被迫赋闲从业者的选择,无论是参加旅业内部专业知识培训,提升专业素养还是积极学习旅业之外的其他技能,都成了从业者积极应对疫情的有力措施。同时,很多从业者与公司在这个旅业停摆的艰难时刻,将眼光放在了更长远的地方,趁着停摆开始重新梳理业务线、复盘项目数据、优化打磨产品、通过线上为用户积极预热种草、坚持目的地宣传,为疫后复苏的激烈竞争加码。还有的公司甚至布局更多业务、招揽优秀人才,积极转型国内、高端等旅游业务。
03 旅业信心恢复指数:
境内游复苏强劲,旅游业未来仍可期
对于国内游五一前恢复指数,35.8%的从业者打出了3分的预期(满分5分),可见大部分从业者对于国内游的恢复是具有一定信心的。最近一段时间大量刷屏的国内游产品以及诸多酒店打包产品正是一大印证。大量从业者在调查中也表示,已经开始了国内游的转型与思考,对于国内游产品的资源采买都有一定需求。
在您看来,国内游能否在五一前后恢复?
可见国内游的复苏,已经初现起色。与国内游的向好形势不同,对于出境旅游业务板块大部分受访者选择了下半年作为恢复时间点,甚至有将近38.7%的从业者认为直到明年业务才能恢复。加之国外愈演愈烈的疫情走向,出境业务占大部分的公司及个人未来依旧会受到一定影响。
在您看来,出境游最快什么时候能够恢复?
对于疫情后最先恢复的旅游领域方面,受访的从业者也给出了自己的排序:
景区>酒店>航司>OTA>旅行社>MICE>邮轮
受访中,许多业者表示公司在疫情期间仍旧做出了不裁员不降薪的承诺,且积极通过开展副业、推动国内产品售卖等等方式与大家一起共度难关。清明节开始小幅回暖的省内游和周边游、甚至有些“超员”的黄山景区以及复工率达到90%及以上的酒店,都是推动旅业人继续的希望。对于大多数旅业从业者而言,眼前的困难是真实存在的,但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拥有美好的趋势与未来也是真实的。
04 旅业疫后新趋势:
康养旅游迎春天,预售模式受推崇
旅游业是此次新冠疫情受重创最为严重的产业之一,但“危”中有“机”,疫情中萌发的新业态和后疫情时代行业趋势值得我们关注。本次旅业链接选择了5个细分领域和3个讨论度较高的趋势,来听一听业者们的真实想法。
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让大健康产业无疑在疫情后成为了最大的“潜力股”。81.1%的业者认为康养旅游会获得较大的关注,有近60%的业者看好医疗旅游。海南、广西等地已经将康养旅游纳入了文旅复苏的重点工作。
此外,有半数业者相信亲子游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就清明假期来看,以家庭为单位出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亲子游逐渐成为小长假的主流。不过,就目前高考延期、学校复学推迟、海外游学目的地疫情严重等不利因素的压力下,研学游学产业今年的市场前景不甚明朗。
由于疫情缘故,包括东京奥运会在内的诸多大型国际体育赛事都被暂时搁置或取消,与其相关的体育旅游毫无疑问会在今年遭受冲击,仅有24.5%的业者相信体育旅游依然会在疫情疫情之后重获关注。
业者对于细分领域疫后获得关注的看法
疫情期间,一些业者被迫转型做微商,旅行社企业搭建了电商平台,销售农副产品、生活用品甚至是奢侈品等,这样以旅游产品为主体,其他消费品或服务为补充的电商平台,被称为“泛旅游电商平台”。业者对于这种新业态给予了比较认可的态度,旅游业重启缓慢,适当的副业会帮助旅游人在这段时间撑下去,相信旅游人对于旅游事业的坚守不会变。
业者对于泛旅游电商的看法
而旅游预售得到了较多人的肯定,有47.2%的业者比较认可或非常认可这种销售模式。事实上预售模式近年来已经成为旅企常用的促销手段,双11、双12这种促销活动中不乏看到高星酒店和度假区的身影。疫情发生后,旅游企业处理大量退款工作,背负了资金压力,预售手段很好地缓解紧张的现金流,有效回笼部分资金,同时为未来市场回暖打下了基础。
业者对于预售模式的看法
疫情导致旅游市场供需出现较大的变化,对于“疫情过后,旅游行业将开打价格战”这一言论,有37.7%的业者表现出了担忧。这是一个全行业共克时艰的阶段,企业应该抱团取暖,避免价格战等恶性竞争。
业者对于疫后价格战的看法
05 旅业未来展望:
行业洗牌即将来临,业者“修内功”静候花开
对于恢复国内游和入境游,业者们的诉求大部分都集中在政策倾斜和价格补贴上。很多业者都呼吁在国内游方面,能够尽快得到政府和文旅部的支持,例如景区门票减免、旅游团人头补贴以提高组团社积极性、大力度支持小微旅行社减税、补助一线导游领队、灵活休假和带薪假期的落实等。
在发展入境游上,业者们认为在疫情结束后适时放开签证政策、规范国内旅游市场环境是关键,需要政府牵头有效地整合资源,组织有意向、有实力的旅游企业进行宣传、推广,做到入境游高质量发展。
对恢复国内和入境游,业者最期待国家和地方推出哪些举措的词云分析
对于恢复出境游,少不了境外的旅游局的当地旅业的协力。业者们认为,当下各国旅游局需要继续中国旅业的培训并及时更新目的地信息;疫情结束后,业者们希望旅游局能够协调航司、景区、酒店对中国给予一定的优惠,多组织旅行社Fam trip考察团等等。此外,简化签证和相关手续也是业者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对恢复出境游,业者最期待境外旅游局推出哪些举措的词云分析
疫情过后,大家一致认为旅游业将重新洗牌。根据业者们估计,旅游业会出现多元、分层发展的趋势。“低价团短时间内不会消亡,但品质、定制会健康成长”、“大众化自由行占比会扩大,定制游会更加大众化”、“细分领域越来越多”、“OTA企业发展势头会更迅猛”、“旅行社规模及存量变化”。毫无疑问,一场“蜕变式”的行业升级即将来临。
那么,业者们将进行怎么样的业务调整和布局呢?调研结果显示,受访人中有11位职级为公司总经理/负责人,他们中的大部分表示,今年的业务重心将先放在国内游上,随时关注出境游的变化,其中3位经理表示,会在线上渠道加大布局,并考虑尝试直播等新营销手段。
目前大部分业者正在积极地修炼内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人计划做国内和出境游的两手准备,有人决定学习外语未来投身入境游……业者们相信,即使半年到一年内旅游业会继续沉寂,但市场回暖后,“报复性消费”、“井喷式增长”等愿景并非无稽之谈,反而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在旅业人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旅游业的未来前途依然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