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台湾博主廖信忠的微博,接连两条热门都让人记忆深刻。
一条是关于沈阳确诊人员行动轨迹里必有鸡架,让他发出了“鸡架到底有多好吃?”的疑问,瞬间引起了吃货们(几乎大部分中国人)的共鸣。
另一条,则让自贡灯会成功出圈,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去观看,最后官方延长了展会时间。
如果一直关注他,会发现廖信忠的接连热搜并非偶然。在“爆款游记”的写作上,他已经持续深耕了很长一段时间,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B级旅游”风格。
而今,这种“B级旅游”风格,已经开始悄然蔓延至旅游内容的许多角落。
什么样的游记,才算有趣?
近年来,押注旅游内容作为旅游营销的全新枢纽,已经成为了许多涉足旅游行业的互联网公司的共识。
携程发布星球号平台,希望以内容带动流量和销量,穷游、马蜂窝、飞猪、同程、抖音、小红书等等也都在做旅游内容的相关建设。
但,什么样的内容是好内容?
早期的长篇深度游记,早已在互联网内容视频化的冲击下变得粉碎。而小红书的网红种草内容,似乎只在小红书的内容生态下才能成立,抖音在推出重庆和西安这种非常适合15秒上镜的旅游城市后,缺乏后续内容为继。
是人们已经厌倦了稀松平常的旅游吗?B级旅游内容告诉我们,显然不是。B级旅游无论是从多次爆发的话题还是吸引的流量来看,都是当下旅游行业相当稀缺的“好内容”。
B级旅游内容的一大特点,正如廖信忠自己在爆款游记写作逻辑中所总结的,都是“生活中平常的事”。
已经习惯了“出国游”并借助视频内容和海量互联网资讯,抹平了信息鸿沟的游客们,对于反复宣传的经典景区的打卡热情,大不如前。反倒是在跨越了广阔地域后,对于本地人习以为常的小事情,游客们反而充满了好奇与热情。
“你觉得日常当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放到全国范围内,肯定还有90%的人不知道!用外地人的角度,把当地人习以为常却容易忽视的平常生活写出来,生活琐事恰好是最能引起共鸣的事。”
重庆洪崖洞和穿楼而过的轻轨在爆火前,确实是重庆本地人眼中习以为常的日常罢了。贵州花果园的白宫与广场舞,也早就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东北早市,更是黑龙江地区居民从小的记忆。但旅游博主们却“带着外地人的主观疑惑”,发现了完全不一样的,对于游客来说“特别有意思”的角度。
“这很正常”的背后,恰恰是旅游需要带给游客“这个没见过”的原始冲击力。
越来越多的“好内容”,将旅游指向何处?
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作者们,成为了台湾博主廖信忠带火的B级旅游系列拥趸。
和廖信忠共同进行了长沙万家丽拜访的up主史里芬,是B级旅游内容视频化的头部博主。他曾推出的景区系列视频被全网疯传。
以带货出圈,多写高端或热门酒店目的地的嬉游,也在前几日推出了探访重庆红鼎国际的B级旅游系列。
显而易见,逐渐B级化的内容,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目光。而B级旅游内容的背后,是越来越刁(细)钻(分)和古(下)怪(沉)的旅游市场。
但下沉市场,意味着的不仅仅是三四线城市的崛起和小镇青年消费力的崛起,更重要的是对于旅游这件事,大家的认知开始变得剑走偏锋和宽泛。在廖信忠的笔下,义乌商贸城和北京东站都可以成为下一个旅行目的地;在史里芬的视频中,保定白沟箱包市场和潍坊风筝节都值得一去……
旅游目的地的局限一旦打开,游客的好奇心一旦被点燃,旅游将要去往何处?哪里都有可能。而旅游内容创作者及业者们能做的,可能就是保持一颗永远好奇的心。下一波浪潮在哪里?在奔赴美好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里。
所以这一次,旅游内容要考验的,大概是内容创作者们,有没有足够多的耐心和足够贴近的视角,去解构与发现生活中所有的日常和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