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土著傻傻分不清 Airbnb是不是在打脸?

  
Airbnb广告大片“Don’t Go There”成功吸引到很多关注。却有人开始思考,尽管这次广告营销成功地建立起一类旅行者的社区(基本上就代表旅行经验丰富爱住青旅的穷游青年们),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忽略了很大一部分群体真实需求。

内容详情:

【译自SKIFT】

 

Airbnb广告大片“Don’t Go There”成功吸引到很多关注。

 

却有人开始思考,尽管这次广告营销成功地建立起一类旅行者的社区(基本上就代表旅行经验丰富爱住青旅的穷游青年们),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忽略了很大一部分群体真实需求。

 


 

出门旅行不就是要做游客、赏风景的么?

 

先看看Airbnb自己怎么打脸的,回顾一下广告内容。

 

有人举起相机跟埃菲尔铁塔自拍

 

 

有人乘船游塞纳河

 

 

有人经过凯旋门

 

 

画外音从语言和语调上,都略带轻蔑。其实这部短片本身的意图要表达的格调应该是,有一个法国作家坐在香榭丽舍大道上的一家咖啡馆中,看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匆匆走过这些标志性景点,而这些景点现在仿佛也只为游客而设。

 

即使Airbnb想表达没必要,也没人能肯定地说,游客来了真的不需要去这些景点,只生活的像当地人就好。

 

 

人们从世界的另一端跑来看这一端的世界,常常还是辛苦攒钱换来的旅行。那当然不想空度假期,而是去选择做些平常不会做、或者以前没做过的事情。真的要像当地人一样生活,每天重复着类似的routine,大老远跑出来的意义又是什么哩?所以人们有时候愿意去住酒店不也正是因为这跟在家里居住的感觉很不一样嘛。

 

当然,游客的确会被Airbnb传达的这种理念感染,去到人家家里短住,但这根本不也是为了跳脱自己的常规生活,体验不一样的居住方式么。一切的出发点总是会放在“不一样”上,出门旅行,做不一样的事、看不一样的景、住不一样的房,而已。所以即使人们选择Airbnb,其本质也是想了解不同的文化形态,跟他们去纽约看自由女神、到旧金山乘铛铛车以及看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内的奇珍异品,这些在广告内容中所被鄙视的常规游客风格是一样的呀。

 

 

本质上,那些体验并不糟糕,反而做个观光客看风景这种感觉挺好的。特别是当你曾经在某本书中读到过这个场景,或者很多年前电影里出现过,然后你用你辛苦攒下的钱跟家人来场一生一次的旅行去发现、认识它们,这种体验真的很赞~

 

有趣的是,我们还能找到Airbnb打脸的证据,翻翻它们网站就能发现。广告中对于Airbnb自己品牌特征的设立跟这些hosts自己po的介绍和游客的反馈评价有很鲜明的不同。举个例子,如果你去找一些亚特兰大的当地民宿,这些hosts在介绍中基本都会突出地大谈他们家的位置多么便捷,去到那些可口可乐世界、水族馆等著名景点都超级方便。你常常可以发现这些介绍中并没突出房子本身的独到特点,而是会出现“步行可达市内著名景点”的字样。等你再去看游客评价的时候,基本也会集中在hosts对他们多么友好,他家房子的位置多便于他们出去逛景点,等等的。很少提及房子本身的设计风格,和居住带给他们的特别体验。

 

不过总之,这个广告营销本身挺有意思的,传递的概念真的很有创意,就是我们编者扒的太细,原因也是大部分旅游的人都想着“跟跟潮流就好”,玩小众的毕竟还是小众人群嘛。所以说不定Airbnb回过头去专注怎么营销它们那么多非常棒的产品和hosts效果会更好。

 

人们旅游还是想着简单做个游客就好啦~

 

未经旅业链接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评论仅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注我们+

精选最有价值要闻,每周定期发送。预览最新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