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文旅 > 正文

魏小安:中国旅游,再次转型

2022-11-16 11:36:32  |   来源: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

摘要: 文旅融合到底怎么融合?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基地理事魏小安

 

这个题目是一个新题目,实际上观点并不新,从2018年文旅部组建,我就在想,文旅融合到底怎么融合?我们不能只从功能的角度来研究这个事,得有一些大的判断,三年的疫情让我把这个事看得更清楚了,本次学习二十大报告,我觉得现在可以已经系统的把这个事说一下,所以今天是第一次说这么一个题目。

 

一、历史转型

 

为什么说再次转型呢?因为历史上我们曾经转过一次型,八十年代10年转型,从事业到产业。因为我们一开始搞旅游,80年代初是民间外交,在行政上旅游局是外交部代管局,后来强调友谊为上经济收益。1983年,旅游局成为国务院直属局,到1986年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确立了产业形态,形成了发展转轨。在那个时候,关于旅游和文化的关系就有讨论。1984年的时候,于光远先生曾经说“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也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1986年,我们跟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尚清先生,做《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这个课题,我当时请教孙先生对于先生这个话怎么看?孙先生说,这种两头说的话,永远对,但是两头说的话实际上不清楚。孙先生当时说“我的看法要分阶段,现在旅游是经济—文化产业,30年以后可能旅游就是经济—文化事业”。这是他在1987年说的话,现在已经过去35年了。我还是比较认同孙先生的观点,什么事情都是分阶段的,我们要从不同的阶段论不同的事情。这是80年代的转型,我全过程参与了这个转型,很清楚。

 

到九十年代就是10年培育,1991年创新行业管理,1995年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1998年明确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基本是这样一个过程,市场化形成了,标准化系列了。国内旅游大规模开展,市场主体变化,产业培育逐步成熟。

 

进入新世纪,旅游产业大发展,市场规模和产业规模并进,以国内消费为主体,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共同发展,2009年41号文件提出,旅游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最近,“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战略性支柱产业我们已经建设完成,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这样一个过程,意味着中国旅游完成了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型,而且从这个转型之中获益良多。这个过程,正是中国全面纳入全球化的过程,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过程,也是中国旅游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步提高的过程。但是,这里面也形成了一个悖论,一方面是在经济大潮之中,要提升旅游地位,谋求新的发展,必须强化经济作用,包括旅游投资等等。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的综合性,也必须借助各方力量,尤其是要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提出旅游+和全域旅游等,这些事情的推进,客观来说也有另外一面,这一面是什么?把旅游渲染的过大,也干了很多自己不该干的事,我们老说小马拉大车,感觉是马太小了,实际上是车太大了,谁让你把这个车设计的这么大?不该你干的事你非得干。反过来说,该干的一些事我们反而没有干。

 

二、历史转折

 

学习二十大报告,我感触最深的不完全是那句话“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感受最深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二十大的号召,也是时代最强音。所以很自然,对应中国式现代化要形成旅游未来发展的基础,也是导向,这就引申出一个时代新课题,也是大课题,就是中国式旅游现代化。中国式旅游现代化我们怎么把握?怎么理解?怎么推进?实际上,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中国式旅游的现代化,对应二十大报告里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要点,可以说一下旅游。

 

第一就是人口规模巨大,这就意味着大众旅游持续;第二,人民共同富裕,这就是质量要求提升;第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这就是文旅融合的大势;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发展;第五,和平发展道路,意味着入出境旅游都要恢复,要促进国际合作。所以这五个方面都需要旅游领域落实,也是旅游各个方面都可以发力的。

 

所以我学习二十大报告,中国式现代化,对应旅游来说是最兴奋的。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有这样的舞台,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的战略,在这个框架之下,我们应当形成新的旅游发展战略。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单纯强调旅游的经济性、产业性,无疑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要按照中国式现代化,讲中国式旅游现代化,还只强调经济产业,这个够吗?显然不够,至少是这五个方面,更加符合旅游性质,发挥旅游作用。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旅游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在这个格局并不乐观,我们也不必说这是暂时的,什么事都是暂时的,就看你放在多长的历史时段内。

 

第一,消费能力下降,开始还可以说消费被压抑,现在只能是萎缩,即使形势恢复了,还能有多大消费能力?第二,市场格局变化。多元化时代来临,多元化产品突显。疫情背景之下,城市大休闲兴起,乡村微度假兴旺,所以安全、近距离、短时间、快速度,成为基本要求。第三,供给变化,传统格局几乎崩溃,对应需求的新产品逐步兴旺,这是传统旅游的根本转向。但是新业态赛道偏小,也同样解决不了危机。所以我现在基本两个判断。一是传统旅游企业怎么办?传统旅游企业这么大的存量,而且在资产存量在萎缩。比如说最近很多酒店在卖,卖不出去,有的打了折卖,还是卖不出去,这说明整个资产存量在萎缩。二是希望寄托于新的业态上,新业态有这么大的体量吗?能拉得动吗?一说现在露营火爆,全国的露营地2000个,就不说野的露营地,比较正规的露营地2000个,2000个加在一起大概200亿投资,200亿投资拉起这么大一个产业来?显然拉不动。所以市场有一些亮点我们要关注,但是这些亮点能发挥多大作用,我们需要研究。第四,就是旅游投资全面下降,一是缺乏信心,二是找不到好项目,意味着旅游缺少发展后劲。第五,旅游作用逐步下降,收入和就业腰斩。这涉及到我们原来的一些局限性,我们在强调经济性、产业性的时候,第一就是收入,第二就是就业,但是要从中国式旅游现代化角度来说,相当一部分功能被掩盖了,实际上是我们研究的不够。客观来说有没有呢?存在,已经发挥出来了,但是我们认识不足,系统表述也不足。第六,旅游地位大幅度下降,很难用疫情以前的情况来判断。2019年中国旅游总收入按增加值折算,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占到GDP的4.6%,现在旅游收入腰斩,意味着4.6%变成2.3%,而且这几年GDP还在增长,去年是8%,今年有可能3.3%,GDP仍然在增长,旅游收入持续下降,地位不是越来越低了吗?这是一个客观存在。

 

但是,我们怎么来看旅游地位?这就是一个新的课题,不仅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涉及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等各个方面的地位,尤其是在幸福生活中的地位。所以,认识的出发点就是从中国式旅游现代化,对应中国式现代化,终点则是以人民为中心,谋求幸福生活,种植业保障生存,制造业满足供给,而要追求幸福,则必须有旅游,这是大旅游的概念,休闲生活越来越成为生活中的必须追求。所以,中国旅游再次转型,这是历史要求,也是大势所趋。因为我最近谈这个观点,很多人都有不同意见,很简单,我们辛辛苦苦折腾了40年,好不容易产业化、市场化了,现在回过头来说这个话,不能赞成。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颠覆,包括颠覆我们自己。在旅游产业化方面,我们干了多年,很多都是开拓性的,深有所感。但是,颠覆不是否定,是时代的变迁,是社会的进步。

三、历史推进

 

中国旅游再次转型,这不是回头,也不能走回头路。如果简单用回头来看,这个事就错了。此产业非彼产业,此事业非彼事业,这是历史变化,螺旋式上升,也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旅游再次转型,就是我们新的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新时期就是旅游新的转型期,新挑战也在于转型的方式和速度。

 

首先,旅游产业转型并不是非此即彼,不是说事业到产业转型就没有事业了,也不是说从产业到事业转型就没有产业了。我们很习惯于用非此即彼这种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些事,从根本上来说,是形成产业与事业并行的格局。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从世界旅游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我们对旅游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但是思维形成了惯性,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步伐,不能用贫困时期的观念来对应小康时期,更不能用小康时期的观念来对应中等发达。现在转型时期已到,中国式旅游现代化需要观念调整、战略调整、思路调整、方法调整,从研究的角度来说,也需要我们多个学科共同合作发力。

 

其次,是大体划出事业与产业的领域,就是在旅游领域,事业是哪一块?产业是哪一块?一般来说,公域为事业,需要政府发力;私域为产业,需要市场发力。现在来看,薄弱之处在于旅游公共服务,涉及到公共环境、公共产品、公共设施,形成系统,而且旅游公共服务要与城市公共服务结合,创造新格局。总体来说,就是要大体划出来。所以在这个事情上,再次转型,再次强调一下,决不能回到以前,一定是一个上升。40年过来了,很多认识都需要变化了。比如说旅游资源开发,40多年,大体上已经开发殆尽了,现在还强调旅游资源普查、分级、开发,意义已经不大了。我最近参加千岛湖的规划评审,看规划稿,怎么越看越别扭啊?这个规划稿里,有一个根本问题,上来还是资源分析,但资源分析的内容没有资源,所以上来应该是产品分析,而且资源分析内容基本上都是产品分析。在这个时候我们还是按照原来的套路来做这样的事情行吗?显然不行。40年过来了,“十四五”全国旅游发展规划里面,没有明确的这句话,实际上意思有了,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旅游强国。20年以前我们在讨论“十五”旅游发展规划的时候,那个时候还争一个问题,中国是旅游资源大国还是亚洲旅游大国。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资源大国,所以这种定位没有意义。要说目标,从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这可以。同样,今天到底怎么定位?战略性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世界旅游强国的地位也已经确立。我们干吗老这么妄自菲薄?这40年,我们多少次讨论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老觉得需要谦虚一下,谦虚的意义何在啊?再说,现在这种情况,谦虚不谦虚都一样。所以很自然,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跨越这种局限。

 

第三,处理好事业与产业的关系。既使是事业,也需要产业化运作;产业生存和发展,也需要事业支持。所以这个融合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融合里面又要有区分,不光是文化和旅游要有区分,旅游自身也需要区分,区分哪一部分是属于公共事务,这是事业,哪一部分是属于市场运作,这就是产业。

 

第四,40年文旅融合,也是一个过程。融合前期是产品融合,是主体,从八十年代开始,文化就是旅游最关注的领域,1982年的时候国家旅游局投资四个大项目,当时努出血来花点钱,都是文化项目,北京的慕田峪、南京的秦淮河、西安的第一历史博物馆,这些项目都是文化项目,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是欧美、日本客人最关注的。所以那个时候就已经融合了,再融合,2018年机构改革,这是行政融合,是搭建一个新平台,而不是两张皮。二十大报告提出文旅深度融合,是什么?是产业和事业融合,全面融合。以人民为中心,最终是生活融合,幸福生活,贯穿始终的是发展融合,所以不能偏于简单的来理解这个问题。旅游的根本特点是综合性,40年来,围绕着综合性特点形成了一系列工作抓手,也产生了实际效果。但是,以前强调综合性主要是外延的扩大,边界越来越宽。新时期的旅游转型还是要围绕着这个根本特点进行,首先需要挖掘内涵,既需要挖掘文化和旅游两个领域的内涵,也需要挖掘旅游自身的内涵,这才是深度融合的要义。

 

第五,这样,就需要一套新的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甚至需要一套新的统计体系,来客观分析旅游发展的作用,来引导旅游各个方面的科学成长旅游,是一个领域,其下包容各个行业。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幸福生活之首。

 

最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我理解,益融则融,主要在项目,任何旅游项目都有文化性,但是不必牵强,有主有辅。能融尽融,主要在行业,现在的提法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这都是经过斟酌的提法。文化可以分成事业和产业两类,所以文化领域相当一部分需要产业化。旅游则称为业,也包括事业和产业,但是现在没有明确,所以,以文塑旅不仅是资源性的促进,更是主导性的促进,以旅彰文是功能性的体现。在当代的信息环境和市场条件下,旅游容易形成更大的关注度,也能形成更深层次的彰显文化价值,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文旅融合。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学习二十大精神,确实需要深入研讨,确实需要放在一个更大背景上来看这个事。所以我更关注中国式旅游现代化,这也给我们做研究工作的人提出了系列性题目,而这些题目的研究,光靠传统学科不够了。比如说我接触世界的休闲专家,看了他们一堆书,21世纪的休闲、妇女的休闲、残疾人的休闲,等等。我就问,为什么没有看到休闲经济学?他们的回答是什么?那个时代我们已经过去了。同样,今天这个时代,如果我们从大休闲角度从生活角度来看,更不能只局限在经济性、产业性,必须得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所以,文旅融合也有学术方面的文旅融合,学术方面恐怕下一步更需要的是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美学这套东西。经济作用已经客观存在,我们原来是争取旅游的地位,所以努出血来也要把旅游说得如何重要,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往经济方面强调,这就是一个历史过程。现在,我们已经不需要吹这种牛了,但是需要全面把握,全面挖掘,完成再次转型。



您可能感兴趣的相关资讯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评论仅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编辑原创

浪漫马来,造就梦幻蜜月
来浪漫的马来西亚 享受浪漫蜜月时光
专访 | 帝国大厦观景台总裁:“我们的友...
帝国大厦,以其超过92年的品牌历史,已经牢牢成为“纽约市的代名词”。因此,来...
    关注我们+

精选最有价值要闻,每周定期发送。预览最新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