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2016年1月刊 > TLD-16-01-27 > 正文

【专访】华远国旅:日本旅游产品将注重多元化和舒适度提升

2016-01-27 13:53:23  |   来源:

摘要: 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旅游客源国。据日本国家观光局统计,2015年中国访日游客人数达499.38万人,是2014年的2.1倍。(详见PDF刊第4页)

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旅游客源国。据日本国家观光局统计,2015年中国访日游客人数达499.38万人,是2014年的2.1倍。中国内地游客在日消费额达14174亿日元(790.91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增加了2.5倍。这些数据的增长除日元贬值外,更源于签证放宽、“免税门槛”降低等相关利好措施。

 

国内各大旅行社进一步加强了对日本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作为行业内占有领先地位的北京市华远国际旅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远国旅”),以批发商的角度,与旅行社业者分享2016年日本旅游市场的最新趋势。

 

以下是《旅业链接》对华远国旅执行副总裁何勇先生的专访。

 

 

华远国旅执行副总裁何勇

 

TLD:去年,日本市场可谓是达到了爆棚的状态,是何种原因促成这样的现状?

何总:日本游火爆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日本汇率下降;二是此前的种种事件因素,导致2011-2013年的日本旅游市场并不乐观,而近年来有大幅回升态势;三是目的地几大属性相互叠加,促成了日本游的火热。比如,美食、温泉等旅游资源方面吸引着游客的前往,而且日本距离中国较近。此外,也有一定的重游率。

 

TLD:日本,作为一个老牌亚洲目的地国家,您认为消费者需求有怎样的变化?

何总:对于日本市场而言,需求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需求更深化。纵观市场可以看到,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前往日本的主流目的地,而是把目光转向一些有新亮点,且成本不高的中小型目的地,如九州、北海道和冲绳等地,这表明他们对目的地的选择更深化、更个性化。根据携程此前的数据,去东京、大阪商圈旅游的客群占80%,而去年已下降至60%,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小型目的地市场有着相当快速增长的势头。

二是需求更细化。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方面有更多考量,比如行程安排是否合理、有无回头路、酒店质量、购物时间长短等等。

针对这样的变化,华远国旅在产品设计中会融入个性化的元素,并配套相关服务。比如华远国旅目前的东京线路产品,已为游客安排有1天的自由时间。

 

TLD:自由行产品与跟团游产品分别有哪些变化和趋势?

何总:目前,自由行产品主要有两方面变化:一是消费者对单一目的地的产品需求度不高,因此会有更多元的产品 出现。二是“行”和“住”的舒适度会进一步提升。以前,消费者对经济型酒店具有明显偏向性,而现在更愿意与家人共享舒适。因此,我们在行程设计中非常重视 酒店选择,比如,游客在春节期间就能享受到与家人在迪士尼酒店的欢乐时光。此外,他们对行程中所有酒店的安排都能提前知晓。尽管此类产品价格高,但市场接 受度很好。

此外,与自由行产品不同,跟团游产品最大的变化主要是舒适度明显提升,并有了更多自由时间。

 

TLD:今年华远国旅将有哪些新的日本旅游产品主题或线路出现?

何总:今年我们主推本州+九州7-8天线路,以及本州+北海道线路。在每季度,将推出不同的应季主题。另外,在寒暑假将推出环球影城、迪士尼等打包产品,迎合家庭旅游需求。

 

TLD:赴日旅游群体还有哪些需求未被满足,旅行社会采取何种解决措施?

何总:个性化需求还未被满足,而个性化往往伴随着高成本。这种需求是传统旅行社以及电商均面临的问题。对于电商,他们的擅长之处是提供高度标准化的产品,而非细化服务。

目前,华远国旅正在尝试推出围绕京都、大阪、名古屋商圈的2日游或3日游产品。产品形式多样,如交通产品、交通+酒店产品等等,并配套中文服务。

 

TLD:像日本这样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您认为产品开发的创新点在哪里?

何总:我认为重点不是创造需求,而是以消费者的需求点为导向,对产品设计做尝试和创新。

面对他们更为深化和细化的需求,华远国旅正着手开发“行程助手”,收集消费者对于食、住、行、游、购、娱这六方面的实时反馈,通过统计和分析,对产品作出改进。

 

结语

尽管2015年下半年日本市场的增速放缓,但成长空间依然很大。产品的升级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目前,华远国旅已联合目的地供应商对产品进行优化改进,并探索生产运营新模式。

 



您可能感兴趣的相关资讯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评论仅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编辑原创

浪漫马来,造就梦幻蜜月
来浪漫的马来西亚 享受浪漫蜜月时光
专访 | 帝国大厦观景台总裁:“我们的友...
帝国大厦,以其超过92年的品牌历史,已经牢牢成为“纽约市的代名词”。因此,来...
    关注我们+

精选最有价值要闻,每周定期发送。预览最新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