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的消费市场正慢慢恢复元气。前阵子,“地摊经济”引发了全民参与,其中不乏旅业人转型花式摆摊。
(图源:in携程)
摆地摊的热闹劲过去了,而“小店经济”成为了近期的新关键词。
7月16日,商务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的通知》,让“小店经济”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通知》中提出,我国今年起拟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促进小店经济健康繁荣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培育小店经济试点城市(区)100个,赋能服务企业100家,形成人气旺、“烟火气”浓的小店集聚区1000个,达到“百城千区亿店”目标。
当小店成为主角,与其息息相关的旅游业,将迎来新的机遇……
跨省游市场重启 小店活力重回反哺旅游
上周,文旅部宣布跨省游重启,团队游及“机票+酒店”业务放开,数据显示,携程平台上国内跟团游、自由行瞬时搜索量相比开放前暴涨500%,美团异地景区的搜索量环比前一周增长超130%,首次高于本省本地景区搜索量增幅。
紧接着,北上广等大城市相继官宣恢复跨省游,全国出游需求出现巨大释放。例如北京开启跨省游后,预计将进一步激活接近两亿人次的北京旅客出行热情,且预计直接或间接会带动上千亿元的旅游收入。
跨省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景区限流上调至50%,将进一步刺激小店消费。
新冠疫情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以小店为代表的小微企业是重灾区。小店经济向下关联着消费者,向上关联着复杂的产业链,拯救小店是当务之急。这几个月各省市发放大量消费券、举办消费节,为的就是让小店挺过这个“寒冬”。
微信支付发布的6月《小店经济复苏大数据》显示,全国小商家交易总笔数5月环比1-2月增长5.1倍,零售、餐饮、出行等小店呈强劲复苏势头。而支付宝方面的数据显示,在支付宝消费券、免息券的刺激下,截止5月底,全国已有1200万小店单周收入超去年同期。
(图源:支付宝)
小店重新热闹起来,城市活力就会回来,为旅游市场的复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旅商融合是大趋势 景点街区的小店待升级
推进文旅商三个板块融合是未来的大趋势,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性产业,以景区、街区等场景为载体,串联各式各样的零售、体验产品。而小店通常是这些产品服务的供应商,在旅行中有很强的存在感。《通知》中也提出,将鼓励旅游景点、特色街区的小店,以异域风情、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等新奇体验留住国内外游客,增强美食街、酒吧街、茶叶街、文创街等街区“烟火气”。
事实上,在景区和街区的发展中,“小店们”的形象其实并不算太好,前几年购物商店和旅行社勾结宰客的新闻屡见不鲜。
央视曾曝光四川部分景区购物回扣现象
让小店融入旅游街区不是一件容易事,北京的明星胡同——南锣鼓巷,这个清净的居民区在零几年走向商业化发展之路,一度沦为小吃和低端商品批发一条街。2016年南锣鼓巷决定自行整改,关闭了大量无照商店,店铺数量由235家减少到154家,增加更多符合北京胡同文化的店铺。近年来南锣鼓巷附近开出了不少民宿酒店,依然是北京市中心最受欢迎的商业街之一。
小店经济正当时,这些小商户在旅游业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让小店从“宰客”到“留客”,是旅游规划和招商工作中的重点。一个口碑高的小店没准能带火一个旅游区,而一个黑心商家可能会毁掉目的地的声誉。
小店数字化转型 与智慧旅游产生共鸣
互联网时代的小店,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营销销售,实现转型,和智慧旅游新业态不谋而合。
美团与上观新闻最新发布的《中国服务业小店经济活力报告》首次推出了“服务业小店经济活力评价体系”,综合小店供给能力、小店消费活力、数字化水平三个维度衡量小店活力,其中上海、北京、广州小店经济活力最强。
一般来说,获客难与不擅长营销是当前小店数字化发展的痛点,疫情期间,专注线下的小店纷纷转做线上业务,通过电商平台、直播、社群等方式自救,值得点赞。
在《通知》中我们能够发现,国家特别“鼓励电商平台的小店在线集聚,利用平台技术、流量、场景和资源优势,创新云逛街、云购物、云展览、云直播、云体验、云办公,拓展批发、零售、餐饮、民宿、美发等领域数字化营销活动,打造‘小而美’网红品牌,提升‘人气’口碑。”对于小旅行社门店和独立民宿来说,借力数字转型的东风,有助于它们在疫后重新聚集人气,拓展更多客源。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小店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注册小店8000多万户,带动就业约2亿人。随着小店经济而生的消费体验,必将改变传统旅游向高质量的体验式旅游发展。小店虽小,却能量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