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2015年10月刊 > TLD-15-10-19 > 正文

【报告】路透社发布:中国游客消费奢饰品的七大新趋势

2015-10-19 13:40:29  |   来源:

摘要: 日前,路透社针对美国,亚洲和欧洲地区的奢侈品零售商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调查。(详见PDF刊第3页)

日前,路透社针对美国,亚洲和欧洲地区的奢侈品零售商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们的消费习惯和品位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购物动机的转变

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动机更多的是为了给自己或是朋友,而不再是作为给上司或是官员的礼物。根据分析家的估计,大约20%左右的海外消费是为朋友代购。

 

独自出游

中国的消费者们开始更多的单独旅行,而不是跟团出游。

许多中国的消费者都还只是第二次或是第三次出国旅行,有时去的还是同一个地方。这表示他们可能会选择独自出行,并有更多时间来尝试各种新的风格和品牌。

 

热衷于文化体验

包括英国 Harrods(哈洛德百货),Selfridges(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和法国巴黎春天百货在内的许多百货公司的购物顾问,都表示中国游客把购物视作一种文化体验,并乐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比如时尚秀场和赛马。

许多购物顾问表示,来自于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的中国消费者开始将不同品牌的奢侈品组合起来,展现出他们自己的穿衣风格。而来自于二三线城市的中国游客更倾向于选择保守的“整体风格”,全部使用来自同一个品牌的衣物。

上海奢侈品百货商店 L’Avenue 的 Eva Chang 表示,中国的奢侈品买家通常属于新富阶层,年龄在25到40岁左右,许多都来自于互联网企业。

 

海外消费成为主力

中国游客在海外的消费,占到了中国消费者奢侈品购买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购买地点主要是海外各大购物胜地,比如巴黎,米兰,伦敦,纽约和东京等。由于汇率,退税和折扣等各种原因,这些地区的奢侈品价格相比中国大陆,能便宜50%以上。

 

规模迅速扩大

在十年以前,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群体还几乎不存在。而现在,他们的消费额已经占全球奢侈品市场总额的 30%以上。今年,中国客户的奢侈品消费总额预计将达到 2590亿美元。

HSBC 奢侈品分析家,《The Bling Dynasty: why the reign of the Chinese luxury shoppers has only just begun》的作者 Erwan Rambourg 表示,目前中国只有 5%的人拥有护照,所以他预测未来中国游客的规模还会继续增加。

国际退税服务公司 Global Blue(环球蓝联)的数据显示,相比去年同期,中国游客的消费总额在 7月增长了73%,而 8月增长了65.6%。

 

中国经济形势带来的影响

尽管中国目前经济环境不佳,但中国游客在海外的奢侈消费额并没有下滑的迹象。本次调查中,有十多家来自各个大洲的零售商表示,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对他们今年的销售并未产生影响。分析家预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这种趋势将会保持下去。

香港在 2014年发生的政治风波,让来访的大陆游客数量骤跌。这对许多以香港为主要市场的品牌,比如 Cartier(卡地亚 )和 Richemont(历峰集团),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总体来说,2014年全球奢侈品行业的增长幅度仅为 5%,2013年是 7%,相比之前数年的 10%以上大幅减少。

 

中国消费者偏好的品牌

1) 中国消费者最感兴趣的品牌包括:Valentino、Dolce & Gabbana、Givenchy、Chloe、Miu Miu

2) 最受欢迎的手表品牌包括:Patek Philippe、Piaget、Vacheron Constantin、Rolex、7361

3) 畅销的珠宝品牌和产品有:Bulgari 的 Serpenti 手镯、Van Cleef Arpel 的Alhambra 坠饰

4) 在成衣领域的新兴品牌有:Victoria Beckham、Alexander McQueen、来自韩国的设计师品牌(比如 Mojo.s.phine 和 Ozoc)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在海外的奢侈品消费增加,以及在品位上的变化,促进了许多新兴奢侈品牌的发展。尽管Chanel等老牌奢侈品品牌依然广受欢迎,在许多“意见领袖”,比如明星们的带动下,许多新兴品牌正蓬勃发展。

 

 



您可能感兴趣的相关资讯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评论仅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编辑原创

浪漫马来,造就梦幻蜜月
来浪漫的马来西亚 享受浪漫蜜月时光
专访 | 帝国大厦观景台总裁:“我们的友...
帝国大厦,以其超过92年的品牌历史,已经牢牢成为“纽约市的代名词”。因此,来...
    关注我们+

精选最有价值要闻,每周定期发送。预览最新要闻 »